储能企业十大品牌 储能企业选哪些品牌的好?
一、宁德时代 CATL
宁德时代在全球锂离子电池领域堪称佼佼者。它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以及储能系统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工作,一心想为全球的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的解决方案。2018 年 6 月 11 日,宁德时代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300750。在国内,宁德时代设有五大研发中心,汇聚各方智慧,不断推动技术创新。放眼全球,它还拥有十三大生产基地,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其产品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,使得宁德时代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极高的认可度。
二、比亚迪储能
比亚迪储能自 2008 年起就开启了征程,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储能系统及设备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。经过不断发展,如今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涵盖了储能产品的研究、开发、制造、销售、服务以及回收等各个环节。其产品应用范围十分广泛,从电网储能到工商业储能,再到家庭储能,都能看到比亚迪储能产品的身影。而且,比亚迪的新能源产品已经远销至全球 6 大洲的 400 多个城市,为国内外数百个储能项目提供了可靠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,在全球储能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
三、亿纬 EVE
亿纬锂能成立于 2001 年,2009 年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300014.SZ。发展至今,亿纬锂能已经形成了锂原电池、锂离子电池、电源系统、电子烟等核心业务,成为了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质量锂电池平台公司。公司拥有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以及全面的解决方案,这些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、能源互联网等领域,为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,凭借着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,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
四、瑞浦兰钧 REPT
瑞浦兰钧是青山实业凭借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,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投资布局的重要企业。它主要从事动力 / 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到系统应用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工作,一心专注于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及智慧电力储能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。瑞浦兰钧的产品以 VDA 和 MEB 标准尺寸的方形铝壳三元锂电池和铁锂电池为主,产品的技术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,在新能源电池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,吸引了众多客户的关注。
五、海辰 Hithium
海辰储能成立于 2019 年,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电池核心材料、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。目前,海辰储能已经开发出了方形电池、圆柱电池、电池模组、电池簇、储能柜等一系列储能产品,并且拥有相关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。海辰储能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,努力为全球提供安全、高效、清洁、可持续的绿色能源解决方案,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积极探索,不断发展壮大。
六、鹏辉
鹏辉能源成立于 2001 年,2015 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300438。它是一家专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鹏辉能源的业务已经覆盖了数码消费类电池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以及轻型动力电池、电动工具电池等众多领域,全面实现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完美覆盖,并且率先实现了规模化生产。凭借着广泛的业务范围和强大的生产能力,鹏辉能源在锂电池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。
七、派能 PYLONTECH
派能科技成立于 2009 年,2020 年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688063。它专注于锂电池储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,致力于提供领先的锂电池储能系统综合解决方案。派能科技以高性能储能锂电池和先进的 BMS 技术为核心,能够提供 5V~1500V 全系列电压等级的全场景储能系统及定制化解决方案。其储能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,在国际储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八、远景动力
远景动力的前身是日本电池公司 AESC,2019 年远景科技集团完成了对 AESC 的收购,现在它隶属于远景科技集团,是行业内领先的智能电池科技公司。远景动力一直致力于动力电池系统、储能电池系统的研发、设计、制造及销售工作,拥有覆盖电池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。在全球范围内,远景动力设有十余个生产基地,凭借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,在电池市场上表现出色。
九、国轩高科
国轩高科是国内较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,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。它的主要产品包括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及电芯、动力电池组、电池管理系统及储能型电池组等,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商用车、乘用车、物流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。国轩高科于 2015 年 5 月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002074,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,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的发展。
十、南都电源 NARADA
南都电源创立于 1994 年,2010 年成功上市,股票代码为 300068。它一直专注于储能技术、产品的开发与应用,面向新型电力储能、工业储能和民用储能领域,提供以锂电为主、铅电为辅的产品、系统集成及服务。南都电源已经打通了从锂电池制造、系统集成、运营服务到锂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,产品远销全球 160 余个国家和地区,在全球储能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。